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仿佛进入了保健品时代,电视、广播、街头广告栏……到处都充斥着保健品的宣传广告。有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虽然各大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仍然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专家表示,目前老年人痴迷保健品而引发身体、心理问题已非常常见,家人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劝导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来对抗疾病。
夸大效果 延误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似乎成了老年人深信不疑的观念。72岁的老赵独自居住了十几年,平时生活非常节俭,每顿饭只吃些青菜、面条。社区里的几个老伙伴见老赵日子过得这么清苦,还以为他的儿女不孝顺,平时不给他生活费,很为他打抱不平。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老赵每个月都要买5000多元的保健品,至今已经花去了十几万元了。
据老赵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每年都是大病小病不断。自从无意中参加了一次“专家讲座”后,他就与保健品结下了不解之缘。“人老了,就图个健康。保健品可以提高抵抗力,一定能让我保持健康。虽然花费是不小,但我觉得这钱花得很值得。我平时吃得简单一点,也没关系,毕竟保健品可以帮我补充各种营养。”当记者问到此种保健品是否为正规厂家产品、是否真的有效果时,老赵向记者展示了此种保健品的宣传材料,上面有很多老年人的试用体会。“这些都是真人真事,这么多人吃了都感觉有效,我觉得一定是真的。”
除了夸大自己的功效,不少保健品还打着名医名家的旗号来哄骗老年人。65岁张阿姨是个老“糖友”,依靠胰岛素治疗已经快10年了,血糖却一直控制不佳。一天,一个小伙子上门向张阿姨推销了一种保健品,号称可以根治糖尿病。张阿姨起初不信,小伙子便指着包装盒上的一个头像说那是北京一所知名医院的著名专家,这种保健品就是他牵头开发的新型产品。张阿姨觉得这位专家的名字似乎在养生节目里听说过,于是就买了两盒先试试。
没想到刚吃了两天,多年居高不下的血糖就降到了正常线以下。张阿姨很高兴,把所有的药和胰岛素都停了,只吃这一种保健品。一直吃了两个月,张阿姨觉得自己浑身乏力,有时还会头晕头痛。一天傍晚洗澡时,张阿姨突然晕倒在了厕所,家人连忙把她送到了医院。医生说,那种保健品并没有对于糖尿病起到治疗效果,反倒延误了张阿姨的病情。而那位所谓的专家,家人致电医院后查无此人。
家人苦劝却无效果
面对老年人的这种疯狂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家人显得十分无奈。小刘最近就为老妈的保健品烦恼不已。两年前,小刘把老妈从山东老家接来北京一起居住。白天家里人都上班去了,老妈一个人在家就喜欢收看各种购物频道,跟着里面的介绍买保健品。两年来,家中的保健品已堆积成山。对此,小刘多次劝阻依然无济于事,老妈像是着了魔,谁的话也不听。
小刘告诉记者,只要儿女一劝,老人就声泪俱下,说孩子们没良心,辛苦把他们养大,花点钱买保健品还要受人管教。“唉,我真是恨透了保健品。如果花钱可以帮助她保持健康,我们肯定会全力支持。但问题是很多保健品一看就是骗人的,可老妈就是深信不疑,我怎么说都没用。”小刘无奈地说。
与小刘同样苦恼的人,还有老郑,因为老伴有爱贪小便宜的习惯,近半年来没少让他操心。老郑的老伴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出门听“专家讲座”,然后就开始往家里拿一些商家免费送的口服液、胶囊、膏药等保健产品。“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起初是免费,到后来就得花钱买了,现在已经花了几万块钱。花钱净买些没用的东西,真是把我气坏了。那天,我说了她几句,她还跟我吵,说我不关心她,舍不得那些钱。”老郑说。
劝导多从亲情出发
“现在几乎每位老人都会有一种甚至几种保健品傍身,然而,弄懂保健常识比买保健品更重要。”江苏省老年医院临床心理科陈伶告诉记者,一些老年人对对保健知识的知之甚少,也不能正确看待保健品,其实,保健品完全不能替代药物,甚至有的保健品为了增加效果,会违法添加违禁的西药成分从而影响老人的健康。
那么,屡屡受骗,老年人为什么愿意相信保健品广告?陈伶分析说:“人进入老年后会对死亡产生恐惧,莫名的孤独感和从众心理,都是导致他们轻信保健品宣传的原因。现在保健品宣传很能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经常邀请各种协会、专家以及国外的学者彰显权威性,还会虚拟一些人现身说法。老人会被虚假信息洗脑,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
陈伶表示,在劝导时,家人要从亲情出发,多关心和理解老年人,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不能直接告诉他这些保健品宣传都是假的,而是要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心,让他觉得你不是在反对他购买保健品,而是在关心他的健康,这样他才能愿意听你说话。然后,你要多举反面例子,比如拿出披露虚假生专家和保健品的报道,让他慢慢接受自己受骗了的事实。同时,要多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接触大自然,参加团队活动,这样他的视野开阔了,思想也积极乐观了,也就没那么多时间去琢磨保健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