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
大学生,10有八九会有电脑并通过课余时间上网,那么,
网络对
大学生心理会产生什么
影响?请看本文分析:
360度健康网
互联网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它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深刻而广泛地
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互联网正以空前迅猛的发展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在
网络时代的大趋势下,思维活跃敏锐,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青年大学生们,成为网民的主体和生力军。随着网络进校园、进宿舍,上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隐藏在互联网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在悄然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潜在的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大学生通过在各电子网站、校园网站上制作个性化的主页,建立个人网站的方式,为自身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空间,锻炼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实现个人的价值。
2.扩展了大学生交友的范围。大学生渴望真情可又怕受到伤害,渴望交往,却往往内心闭锁。网络具有虚拟、安全、广泛的特点,这种新型的交往形式,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这种矛盾的心理。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同他们敞开心扉,尽情交流,获得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畅快、尊重和满足,缓解了现实中交往的矛盾、焦虑心理。
3.宣泄了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同几年前相比,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率下降等诸多问题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另外,经济的拮拘,爱情的脆弱,诸多社会现象的不公,让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强的大学生困惑、恐惧,甚至产生抑郁的情绪,使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自由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宣泄不良情绪的新途径。他们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抨击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或是通过浏览一些娱乐信息,松弛紧张的神经,达到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驾驭网络资源,使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1.易导致情感的缺乏。大学生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时期,渴望情感,向往友爱是正常的。网络无疑能给大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当他们有问题时,就可以借助网络向“教师”请教。但是,这种网络交往方式也可以成为大学生们躲避人际交往的帮凶,网络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直面他人的机会,从而也使大学生克服不善交往缺点变得更加困难。“教育的一个特定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而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人与人之间交往变得间接化、数字化了。网络一方面使交往变得即时即地、更方便,而另一方面因为网上传来的信息是符号化了的,不存在面对面交往时那种眼神、手势、身姿、体态的传达情境,因此使交往缺乏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这种“冷酷无情”将有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甚至还会导致大学生在以后的交往中缺乏真诚和责任心,给交往的对方造成伤害。
2.易导致人格障碍。网络对于自控能力差、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重则会导致“网络成瘾症”,过分迷恋上网严重地损害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心理变态,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和吸毒;轻则因信息选择不当,会造成枉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总之,上网时间过长,会因长期淹没在五光十色的数字化的空间,易导致交往角色混淆,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角色转换,形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而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合作精神、关心他人、自信心等,却容易导致心理异常、人格障碍、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
3. 易导致社会交往失衡。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并自觉不自觉地“异化”了两种交往方式。一方面他们是网络上的高手,喜欢在网上用各种浪漫又幽默的方式与各种陌生的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甚至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感情交流。在网上是交流的高手,网下却变成交流的蹩脚者。网络就如一把无形的“锁”,锁住了他们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门,他们不再为人世间的情感所动,却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网情深”,最后导致人际情感疏远。
4. 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在这里汇集交织。网络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垃圾,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企图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凌驾于世界之上;另有一些人利用建立色情网站,散布污秽、黄色、色情、暴力、凶杀等不健康信息侵蚀大学生。在这些杂乱信息中,一些是非判断能力差的大学生,易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久而久之使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时,而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企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低级情趣趁虚而入,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快高校校园网络设施建设,积极占领网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阵地,“这个阵地的存在依赖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方面,高校校内机房人多机少、网速慢、限制多等因素,是79%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校外网吧上网的主要原因。“而校外上网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监督,容易失控”软件方面,抓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网站,通过思政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特点,用图形、动画、声音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而有趣来吸引广大学生,使我们的德育内容不但比先前丰富多样,而且寓教于乐,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政网站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两项工作:其一,当好“过滤器”,尽可能把握好自己的上传内容,过滤掉从他处流入的消极内容,保证思政网站的健康安全;其二,当好“调味师”,有一些消极内容很难过滤,只能以发布大量的正确信息来阻挡、抵制、掺淡消极信息。
2.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必要的学校管理机制是保证学生网络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学校应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和引导。一是学校必须在规章制度上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落实实名登记制,并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学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或社团,实现学生组织在网络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二是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等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源网站的访问,并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在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防火墙”,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信息“防火墙”的检查过滤,从而堵截有害信息进入通道,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三是增开相关课程,切实抓好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呼声和网络发展的实际,大学生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制教育应该纳入到正规教育轨道上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他们摆脱对虚拟网络世界的沉迷。
3.努力开展网上心理卫生工作,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大学生网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跨过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临界线,丢掉幻想,直面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卫生工作:一是进行网络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了解迷恋网络、沉迷网恋的危害性,及时调整心态。二是开展网上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和网上心理咨询,通过聘请心理专家,用E--mail的形式,解决学生处于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障碍。